近日,青遇绿色调研志愿服务队于7月8日下午前往湖北省武穴市武山湖开展调研,聚焦湿地生态建设与水质保护工作。此次实践深入探访武山湖生态治理现场,挖掘政府主导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有效路径,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样本。
图为青遇志愿服务队调查前合影。蔡琴供图
一、武山湖之困:生态压力下的双重挑战
武山湖作为武穴市重要湿地生态系统,曾面临严峻考验。调研了解到,随着武穴市城镇化推进,周边人口集聚,生活污水、农业面源污染一度威胁湖水水质;围湖造田、非法捕捞等行为,破坏湿地生态结构,湿地面积缩减、生物多样性受损,生态功能逐步弱化,守护武山湖生态成为城市发展迫切需求。
二、政策引领:构建生态保护“四梁八柱”
近年来,武穴市政府以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为导向,将武山湖湿地保护纳入城市生态规划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“守护武山湖生态,打造湿地保护样板”目标,出台《武山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方案》,划定湿地保护区、缓冲区,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,从政策层面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。同时,争取省级生态专项资金,整合环保、农业等领域资金,保障湿地生态建设与水质治理项目落地。
展开剩余70%三、湿地生态建设:修复与守护并行
在武山湖湿地生态修复现场,实践团队看到生态建设“组合拳”。一是湿地植被修复,通过人工补植芦苇、菖蒲等本土水生植物,重建湿地植被群落,目前已完成[X]亩湿地植被修复,为鸟类、鱼类提供栖息繁殖场所,观测到白鹭、黑水鸡等鸟类种群数量回升 。二是生态护岸改造,摒弃硬质水泥护岸,采用生态石笼、竹木护坡,构建近自然驳岸,促进水陆生态连通,增强湿地自净能力。
图为治理中湿地水域,以竹林护岸分隔。蔡琴供图
此外,湿地生态监测体系逐步完善。政府搭建“天空地”监测网络,利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水质自动监测站,实时掌握湿地面积、水质指标、生物多样性动态。环保部门工作人员介绍,通过监测数据精准调度,已处置多起水质异常、非法侵占湿地事件,守护生态“防线”。
四、水质保护:全链条治理守护一湖清水
水质保护是武山湖生态治理核心。实践团队跟随环保志愿者巡查发现,沿湖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。政府推进“污水管网攻坚工程”,新建[X]公里污水管网,实现沿湖村镇生活污水全收集、全处理,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一级A标准后排入生态湿地再净化 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同步推进,推广生态种植、测土配方施肥,减少化肥农药使用,建设生态拦截沟渠,拦截农田退水污染物,从源头削减入湖污染负荷。
针对湖泊内源污染,武山湖实施底泥生态清淤工程,采用环保清淤设备,精准清除污染底泥,避免二次污染。同时,投放滤食性鱼类、底栖生物,构建水体生态群落,提升湖水自净能力。监测数据显示,武山湖水质已从劣Ⅴ类逐步提升至Ⅲ类,部分水域达Ⅱ类标准,清澈湖水重现碧波。
图为治理后水域,湖水清澈透亮。蔡琴供图
五、多元共治:凝聚生态保护合力
武山湖生态保护并非政府“单打独斗”。实践中,团队接触到环保NGO组织、高校科研力量深度参与。本地环保协会定期组织“守护武山湖”志愿活动,开展垃圾清理、生态宣传;高校科研团队驻点研究,为湿地生态修复、水质提升提供技术支持,研发的“湿地植被优化配置技术”已在湖区推广 。沿湖社区建立“生态管家”制度,居民参与湿地巡查、生态监督,形成政府引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。
六、成效与展望:生态红利赋能发展
如今,武山湖湿地生态改善,不仅守护城市生态屏障,更释放生态红利。生态旅游悄然兴起,“湿地观鸟”“滨湖骑行”成为市民休闲新选择,带动周边生态农业、民宿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但调研也发现,生态保护仍存挑战,如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待完善、面源污染防控需持续强化。
未来,武穴市将持续深化武山湖生态治理,规划建设湿地生态科普馆、生态监测展示中心,推动生态保护与科普教育、绿色产业融合。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,守护武山湖生态,是筑牢城市生态根基的必然选择,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,这片湿地将继续滋养城市、赋能未来,成为武穴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。
(通讯员 刘姿淼 蔡琴)
发布于:湖北省力创配资-股票资配公司-杠杆炒股官网-配资平台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